主要分布在頭溝一帶,與黑山主體斜長巖巖性有所差異。特征是:白色及灰白色,中一細粒粒狀結構。主要由斜長石所組成,風化后呈砂糖狀,含有黑云母化(或蛭石化)的角閃石,呈定向條痕狀排列。黑云母化角閃石增多時,構成條帶狀或花斑狀構造。這種條痕及條帶的產狀,許多地方相似于片麻狀構造,是否受區域性變質作用影響,目前尚不清楚。
礦石中含磷曠物,膠磷礦占95%以上,細晶磷灰石占4%,微量的有磷鋁礦、磷鍶礦、磷鐵礦、銀星石等。伴生礦物主要有石英、玉髓、方解石,白云石、綠泥石等。根據伴生礦物含量, 巖石組合特征將礦石分為四大類型,其中以碳酸鹽型及硅酸鹽型磷決巖(相)為主,綠泥石型磷塊巖(相)少見。
礦石礦物有膠磷礦和炭(氟)磷灰石,伴生礦物主要有水云母、石英、白云巖、黃鐵礦、海綠石、粘土礦物等,微量礦物有鋯石,方解石、綠泥石、玉髓、錳礦。陸源碎屑物以礦層底部為多,頂部次之,中部較少。
礦石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共生關系,礦石結構、構造:礦石以海綿隕鐵、半自形粒狀結構為主,次為格狀溶離結構。礦石以條帶狀構造為主,次為斑點,角礫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礦石組成礦體延深大,品位富,布于礦群中、下部,而角礫狀構造礦石組成曠體延深淺,品位略貧,產于礦群頂部。
礦石類型及其礦物成分根據礦物成分分細粒磷灰巖,云母磷灰巖,錳磷礦三種自然類型。按礦石結構.構造的不同, 可將各類型礦石進一步劃分亞類。
黑色、致密塊狀,具海綿隕鐵結構。主要礦物有磁鐵礦(55-60%)、鈦鐵礦(20-25%),次為纖閃石、綠泥石,磷灰石含量較校組成鐵礦體。
磷塊巖產于陡山沱組上部,為一穩定的單一層狀礦床。礦層賦存于含礦層中上部。含礦層結構與巖石組合可分為:上部白云巖,夾硅質巖,泥(頁)巖、粘土巖,含磷礫巖及磷塊巖團塊(條帶),厚數米,中部磷塊巖,厚3-9米,較厚15米。
磷質來源問題,各家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江南古陸和康滇地軸控制貴州磷礦成曠,并為磷礦提供物質來源。但從兩個時代磷礦沉積時期的古地理情況分析并非如此。
紫蘇輝石呈他形不規則狀與拉長石鑲嵌,粒徑不等0.5-4毫米。、橄欖石呈自形等軸粒狀,多數在紫蘇輝石中,少數與拉長石鑲嵌,含量5一20%。
白色至汾灰白色,是一種強烈蝕變的巖石,幾乎全由遭受強烈鈉黝簾石化蝕變而呈白色的板狀斜長石構成。
灰黑色,風化面帶黃褐色。主由暗色斜長石(60--門!芍)和灰褐一古銅色紫蘇輝石(30-20%)構成。常含有一定量的單斜輝石,具有較強鐵磷曠染。按粒度可有中粒蘇長巖和粗粒一偉晶蘇長巖兩個種屬;按曠物又可分蘇長巖和橄欖蘇長巖兩種屬。
黑山基性巖體同圍巖的接觸關系,證明它于中侏羅紀前形成,周圍均與前霞旦系地層接觸。巖體遭受不同程度的蝕變,有的地段具片麻理構造,過去地質資料,均認為是震-巳紀前的產物,區內基性巖和超基性巖為同源深部分異多次侵入成巖的。
在巖系中含量較高的有益元素有鉬,鎳、釩等,它們的含量一般都比同類巖石高,較富集的層位品位達到了工業要求,但賦存狀態絕大部分分散在造巖礦物中,經選礦試驗,結論是暫時尚無法回收利用。
白巖以西及其以北主要為白云巖,富有古藻,夾少許硅質白云巖,厚度大,200余米至600余米。上述二區間的洞溝一南皋一灣灘酬‘帶為白云巖,含硅質巖、粘土巖等,厚度小,數十米。概括上述,大致是東西兩區分別為硅質巖類、白云巖類為主的單一巖性帶,兩區之間以及南部則為多類巖性帶。其厚度東薄西厚,南薄北厚,與巖性變化規律大體一致。
褶皺及斷裂均很發育,以緊密倒轉之復式褶皺為主,軸向北東、習ki匕東向,斷裂以北東向正斷層為主,北西向平推斷層次之。并常見南北向分布的第三系斷陷小盆地。
海洋深處溶了大量磷酸鹽物質,經過海流作用,使得飽含磷酸鹽的海水向淺海運移,由于pH值增高和C02分壓力的降低,促使磷酸鹽沉積于陸緣處,和氟離子結合成穩定的氟磷灰石。
除河壩礦區磷塊巖產于眶燈影組頂部侵蝕面下4-20米外(見礦床實例),一般都產千侵蝕面-F--數米的硅質白云巖、白云巖中。
(主)地層,該組出露范圍,特別是西及北部,較燈影組更為狹小,就已出露地層而宮,巖性、厚度均有變化。侯家沱一雅溪一灣灘以東為黑色炭質頁巖,黑色泥巖、黑色硅質巖,偶夾白云巖,厚度0-200米,該線以西各地亦有差異。
塊狀磷灰石礦呈白色,半自形一粒狀結構,主要礦物有磷灰石80一95%,含少量磁鐵礦、鈦鐵礦及脈石礦物綠泥石、方解石,石英等。P20,的品位一般為百分之十幾至百分之二十幾。
地表由6個礦體組成礦群,現出露長度百米多,主體較寬數十米,較窄礦體寬1-2米。經12號剖面2個鉆孔驗證,礦體在斜深100米處有膨大的趨勢,單體較厚達十余米,總見礦厚度可達數十米,礦體在斜深200米處變窄,單體較厚數米,總見曠厚度十余米。在10號剖面,礦體在斜深200米處有加厚的趨勢,單體較厚十余米,總見礦厚度數十米。
鈾主要伴生在云母磷灰巖、含磷大理巖中,其次為大理巖、混合片麻巖、云母片巖及白云母斜長片麻巖中。
礦層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黑色結核狀磷塊巖,厚0-1.4米不等。一般只有一層,青乎三層,為硅質巖相間。含礦(結核)率多為20%左右,高者如南皋20一90%,變化大。礦石品位僅達邊界晶位或15%左右??傊?,礦層厚度小,不穩定,含礦串低,品位不高。
錦屏含磷組上段僅在錦屏倒轉背斜軸部傾沒端作了少量工作,巖層寬度甚大,其間發現了多處分散呈小透鏡狀產出的單層薄曠體,就目前而言,工業意義不甚大,反映當時沉積環境不利于磷質運移富集所致。
礦體形態及厚度變化大。北部為單層透鏡體,長百余米,厚1米多;南部深處ZK 4鉆孔中見另一單層透鏡體,厚2米多,再南于地表見3-7層條帶狀、團塊狀磷塊巖,單層厚2-10厘米,含礦層亦增為非常大厚度(10.6米)。
原巖中大部分有大量的過飽和二氧化硅存在,故在巖石中有大量的石英出現。其中云母片巖為貧硅的泥質物經變質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