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02 10:04:57
作者:世邦機器
超鎂鐵巖包體的研究概況
超鎂鐵巖包體系指那些直接生成于地幔中或是來自由地幔物質的局部熔融而產生的超鎂鐵質或鎂鐵質巖漿中的結晶堆積物,經金伯利巖巖漿或玄武巖巖漿攜帶到地表的巖石碎塊??赡苁怯捎诮鸩麕r中經常發現有金剛石而引起人們關注的原因,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末期已對金伯利巖中的超鎂鐵巖包體的成因提出了一種合理的解釋。在玄武巖碎石生產線上需要用到很多的玄武巖生產設備。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文章是由Wagner(1928)發表的,他提出金伯利巖巖筒中的一套橄欖巖―榴輝巖包體是從上地幔被帶出的巖石標本的推論,這種推論己得到很多研究者的支持。而堿性玄武質巖石中的超鎂鐵巖包體,到五十年代初期才引鎮了人們的重視,自Ross(1954)前列次報道并對其進行巖石學研究以來,巳得到迅速發展。
從六十年代起對這一領域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從以巖石學研究為主發展到七十年代的巖石學援嘞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及動力地球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周期大量實驗巖石學特別是高溫高壓實驗資料的取得和積累,提供了地球深卻可能存萑的巖石和礦物的性質和穩定區以及巖漿生成的物理化學條件等方面很脊價值的數據,從而大大地促進了人們對地球深部的認識,使地球科學的某些基本問題趨于更合理酌解釋,并已逐漸完善成為一門新興的地球科學――地幔巖石學。近些年來,由于地幔巖石學與地球物理、巖石圈動力學和深部地球化學等學科相互滲透,以及海洋地質學與宇宙地質學等研究的開展,因此這一研究領域日趨深化,探討的范圍已涉及到對原始地幔的組成、結構、演化和地幔的交代以及金伯利巖和玄武巖巖漿成因等現代地球科學的重大理論問題.
在這一研究領域中我國的起步較晚,五十年代中期趙宗溥(1956)對我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巖石學和巖石化學進行了較系統的綜合研究;其后雖然個別黌者曾對個別地區玄武巖中的超鎂鐵巖包體有過報道,但較多的工作則始于七十年代中期:且多側重于巖石學和巖石化學方面的研究及資料的積累階段。八十年代初將“中國東部環太平洋帶地殼―上地幔的形成與演化。列為地學基礎理論重大研究項目之一后,作為該項主要內容之一的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及其中趨鎂鐵巖包體和巨晶的研究工作,才全面、系統地開展起來。目前國內已有眾多的學者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相信在這一研究領域中不久將會獲得重大成果。
-END-
中石榴石的化學分析結果,并計算了它們的端員組分。反映出巨晶的端員組分很相近似,由于石榴石巨晶中鉻的含量極低,因此不含鈣鉻榴石(Ura),其它端員組分為鎂鋁榴石、鐵鋁榴石、鈣鋁榴石)、鈣鐵榴石,樣品中西山及西山系電子探針分析數據,我們未換算出Fes、,因此其And為零、錳鋁榴石。
輝石巖類包體中的單斜輝石投影點則有兩種情況,屬綠色型的投影點位于橄欖巖類包體密集區內的上部,其AI:Ch為5.7-7.2g6、Cs/(Ca+Mg)值變化于0.42-0.51之間,而屬黑色型的投影點則位于橄欖巖類包體投影點密集區的右上方,其AIach為6.8-8.6gG、Ca/(Ca+Mg)值為0.5-0.58。
在考察自然界巖漿組分的化學變異趨勢時,要注意多種控制因素的重疊,尤其在出現“反?!爆F象時更為重要。例如,FeaO-~、Ala03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外,要注意的是,當控制因素引起同步結果時,則組分的化學變異趨勢被加強
綜觀中國東部新生代火山巖的空間分布,明顯地受裂谷、斷陷盆地及斷裂帶的控制,而這些構造與斷裂帶的方向主要為北東和北北東向,顯示出大體和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灼接壤帶方向一致。
該類玄武巖Si02含量在49―55g6之間,多屬硅飽和巖石,在適用于鈣堿性巖系的An―Ab―Or圖解中大多數落在貧鉀系列與富鉀系列的過渡區。
馮家麟等(1982)研究了漢諾壩地區包體中斜方輝石的反應邊后指出,該反應邊厚約1-2mm,可分2-3個帶,從外至內分別為粒狀磁鐵礦及橄欖石集合體、粒狀橄欖石集合體、近于垂直接觸邊的棒狀橄欖石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