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02 10:34:26
作者:世邦機器
小觀山礦區位于東津錳礦帶東段的中部,面積約1.68平方公里。
區內出露地層為下寒武系一志留系的淺海相沉積巖。礦區位于嶺家崗一團山復式啪形向斜東段。褶皺和斷裂發育,但就整個錳礦帶而言,構造相對簡單。碳酸錳曠體發育在中部背斜南翼。
中部背斜核部為奧陶系分鄉一南津關組,傾角40°――60°。,南翼傾向南,傾角45°――75°。受F17斷層破壞,西北段缺失牯牛潭組。兩翼主要由中奧陶統組成。北翼傾向北東,深部產狀有變化,局部傾向北東。錳礦石破碎機和錳礦石粉碎機的工作原理相似,只不過,前者顆粒較粗后者相反。背斜北翼奧陶系中統牯牛潭組分布于次級褶皺的兩翼和軸部,厚20一50米。上部為泥質生物碎屑灰巖層,中部為含錳灰巖層,該層頂部為含錳礦層及含錳細晶灰巖,下部為瘤狀灰巖層。
泥質生物碎屑灰巖層,巖性復雜,巖性及厚度變化均較大。顏色為灰白、灰黃、黃綠等雜色。條帶一透鏡狀交替互層構造,生物碎屑結構及鮞狀結構。主要由方解石、泥質礦物(水云母、蒙脫石),含鐵礦物(鮞綠泥石、赤鐵曠、磁鐵礦)等礦物組成,夾有少量白云石、石英,黃鐵礦、重晶石。局部地段底部含一層氧化錳及含鐵錳的粘土頁巖,含鐵錳粘上頁巖產于氧化錳礦的頂板,氧化鐵礦及氧化錳礦成團塊一網脈狀不規則分布,局部富集成含錳鐵礦。
含錳灰巖層,由含錳灰巖及頂部的含錳細晶生物灰巖和碳酸錳曠組成。含錳灰巖主要由腕足類及部分海百合等生物遺體構造的重結晶方解石構成。地表為棕黑色一灰棕色,含1―10%的氧化鐵和氧化錳,深部為灰色。含錳細晶灰巖為深灰色細粒生物結核,生物種屬不清,個體小于0.5毫米,斷面為圓形、紡錘形和條帶狀,中部由氧化錳組成黑色篩狀網格,網眼為方解石充填,含1―59,6(個別達20%)黃鐵礦,碳酸錳礦常產于細晶灰巖底部與含錳灰巖過渡處。
瘤狀灰巖層,灰紫,紫紅、灰黑色,薄一中厚層,有明顯的波狀彎曲的條帶構造(即瘤狀構造),條帶中泥質結構與瘤狀部分交替并存。巖石主體為重結晶的腕足類生物遺體組成的方解石,條帶為含鐵質,炭質的粘土巖。全層厚15―30米。含錳巖系的巖性及結構構造特征顯示含錳巖層的淺海臺地邊緣相沉積。
-END-
震旦系下統南沱組冰磧層:層位固定,厚度變化大,-灰黑色,成分復雜,五層理,礫石成分有板巖,硅質巖,花崗巖等,礫石大小與渾圓度不一。在礦區內厚度在5―50米間。
這是一種效率高而成本低的運搬方式,是借助于錳礦石自重的運搬方法。重力運搬可以通過采空場,也可以通過錳礦石溜井。它需要具備的條件是,礦體溜放的傾角大于錳礦石的自然安息角。安息角的大小取決于錳礦石塊度組成、有無粉礦和黏結物質、錳礦石濕度、錳礦石溜放面的粗糙程度與起伏情況等。
由廠水介質的Eh和pH條件在邊緣盆地中不同的部位是有變化的,$當沉積環境比較穩定,水動力條件變化較小,pH值變化緩慢,就有利于錳、鈣分離和菱錳礦的富集。
由軟錳礦、丫―二氧化錳、硬錳礦、褐鐵礦呈膠狀條并戍膠狀問心環帶相間分布或呈層狀交錯分布。
斗南錳礦有兩個含礦層位,各有二、三個主礦層,單層平均厚1―2米,火廠泥巖與灰,片或泥質粉砂巖與灰巖之間。
上述可見,東西兩區江口組在沉積厚度,巖性建造、發育程度上有著顯著的差異性。南東區發育完整,厚度大,巖性建造復雜,為長期沉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