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5-30 11:36:41
作者:世邦機器
礦區地質
(一)地層
礦區出露中石炭統黃龍組至中泥盆統東崗嶺組海相地層,地層巖性及共分布、其中含錳地層厚度由南向北逐漸變保
(二)構造
整個礦區呈一向北東東傾伏的向斜構造,向斜的南西端仰起,礦層出露地表,北東端為斷層切斷。區內褶皺斷裂十分發育,分述如下:
褶皺
本區褶皺按規模大小分為四級。 工級褶皺即貫通全區的向斜構造; Ⅱ級褶皺共七個,分布在工級褶皺的西北,呈雁行狀排列;Ⅲ級褶皺共八個; W級褶皺共九個,分布在工級褶皺的西南部及南翼,呈帚狀排列。
工級褶皺:呈北東東一南西西向展布,全長9公里,寬2.5公里(以南北兩翼曠層露頭線為準),褶皺樞扭西高東低,傾伏角一般3°一20°。在錳礦加工中錳礦石破碎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軸面傾向150°一210°,傾角70°以上。在26線以東,向斜南翼倒轉,26線以西為復式向斜構造。
Ⅳ級褶皺:共九個,均分布在西南部西段,延伸氏度300―950米,寬30―200米, 高150―190米。軸面傾向150°一165°,傾角45°一85°,樞扭坡度20°左右。n級褶皺明顯地繼承Ⅲ級褶皺形態,征Ⅲ級褶皺南翼的均屬倒轉褶皺。
-END-
根據上述礦體的賦存條件及采礦技術條件,初選出房柱采礦法中5種技術上可行的方案:普通淺孔房柱法、錨桿護頂淺孔房柱法、切頂錨桿護頂中深孔房柱法、下盤漏斗中探孔房柱采礦法和爆力運搬中深孔房柱法。
目前地下硬巖礦山大量采用高效率大量落礦采礦方法,但是其總效率的提高卻受到底部結構放礦能力的嚴重限制。為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從根本上改革放礦工藝,其途徑之一就是向連續作業發展,振動放礦是實現連續作業的發展方向之一,目前該技術在我國已經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鉛、鋅、銀含量較高,均達到工業品位。河北涿鹿、福建南安烏頁山都有類似的熱液脈狀礦點。吉林大蒲柴河、暖木條子、馬圈等含錳礦脈,圍巖為元古界變質巖,暖木條子錳礦地表風化礦石含錳可>40%,鐵1.6%。
礦石構造常見的有腎狀,葡萄狀、瓦片狀、網格狀,致密塊狀等,有時在低洼積水的地方也能形成一些鮞狀、豆狀的礦石,直接分布于堆積礦層或下伏基巖的殘積層上面。
一般金屬礦床多賦存在山地,有時難于找到較大的能集中布置的各類廠房的工業場地。在這種情況下,可分散布置各個場地。在不占良田,少占農田的前提下,工業場地還是盡量布置在地形平坦或坡度平緩的地方,以便于在場內敷設運輸線路和較為集中布置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