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03 10:03:27
作者:世邦機器
超鎂鐵巖包體及巨晶
在新生代時期,華北斷塊區發生了大規模的玄武巖漿活動,其中部分玄武巖(主要為堿性橄欖玄武巖、碧玄巖及橄欖霞石巖,以下簡稱寄主巖)內發現有大量的超鎂鐵巖包體(主要是尖晶石二輝橄欖巖)及普通輝石等巨晶。因此,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對認識該區地球層圈結構和物質狀態是有意義的。
據統計,區內新生代玄武巖中含超鎂鐵巖包體(以下簡稱包體)的地點已超過四十個,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近幾年內開展工作中發現的。玄武巖破碎一般來說都是在玄武巖破碎生產線上進行的。這些含包體的地點除個別外,均分布于近東西向的陰山-燕山構造巖漿巖帶及北東向的太行山東緣斷裂和郯廬斷裂帶兩側。其中絕大多數含包體的地點僅有零星資料報道,個別地點(如漢諾壩地區、臨朐山旺及蓬萊-棲霞地區)雖有較多的巖石工作者進行過深淺程度不同的工作,但限于條件,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也有待進一步的深化。
-END-
本區尖晶石二輝橄欖巖包體采用輝石、橄欖石、尖晶石等多種地質溫度計和地質壓力計計算,它們的礦物相平衡壓力值大多數都超過尖晶石和石榴石二輝橄欖巖相平衡的20kbar左右的上限(Green,1973;Kushiro,1973;Chapman,1975)。
作為地幔成分的橄欖巖包體,與在高壓條件下遭受高度熔融又冷卻結晶的輝石巖包體的礦物化學成分有較明顯的差別。
對于堿性玄武質巖石中二輝橄欖巖包體的成因,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假說,一種為同源說,另一種為捕獲說。
熱流的不斷上升,導致局部熔融程度的升高,最終形成苦橄質巖漿。上地幔的這種異常的“過熱”狀華北地區繼中生代強烈的鈣堿性巖漿-火山活動之后,新生代轉為大陸板內的玄武巖漿的噴溢。
這個傳統觀點是與本區上地幔的熱狀態不相符合的。Ringwood(1975)通過計算獲得了珠陸下面的地溫曲線和大洋下面的地溫曲線,顯然大洋下上地幔的熱狀態要比大陸下上地幔的熱狀態高。
本節著重敘述與本研究課題關系較密切的斷裂褶皺構造及新生代火山巖的時空分布。本區斷裂褶皺構造概況研究區的地質構造較為復雜,根據區域地層角度不整合和相應的巖漿活勁,全區可紉分出阜平、呂梁、華力西和燕山運動等四個主要構造變革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