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03 10:03:27
作者:世邦機器
揚子斷塊區的新生代玄武巖的分布,主要受燕山運動以來所形成的構造格局控制,因此,本節僅論及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地質構造背景。
侏羅紀以來,江南塊褶帶相繼擴大,其上缺失侏羅系沉積;揚子斷塊的象山群呈帶狀分布于長江沿岸的兩側裂陷盆地內,為陸相碎屑巖,局部夾中性火山巖和火山碎屑巖。中侏羅世末,揚子斷塊發生強烈的構造變動,蓋層發生擠壓褶皺、隆起和斷裂,并伴有大量巖漿活動。此時,在郯廬斷裂帶與江山-紹興斷裂帶之間的廣大地區呈帶狀分布的盆地中,沉積了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的陸相紅色碎屑巖和中酸性至中基性火山巖的噴發。
早白世末,揚子斷塊上的蓋層再次受擠壓褶皺、隆起,之后由于應力松弛玄武巖碎石密度沿斷裂帶伴有中酸性巖漿活動。在拉張應力作用下,揚子斷塊再次形成地壘、地塹式斷塊隆起和拗陷,使中生代時期的相對隆起區變為拗陷區,并形成一系列被斷裂所制約的復式裂陷盆地,其中沉積了晚白堊世的紅色碎屑巖和火山巖的噴發。白堊紀末,燕山運動又使揚子斷塊再次擠壓隆擔,于長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區殘留著晚白堊世的湖盆,并保持著拉張下沉的狀態。
早第三紀時期,繼承了晚白堊世拉張塊陷狀態,蘇北盆地沉積了陸相紅色碎屑巖,并伴有多次玄武巖的噴發活動。同時,在蘇、皖南部的一些裂隙盆地內也沉積了玄武巖破碎紅色碎屑.城鎮巖,局部地區伴有玄武巖的噴發活動,如金壇、句容、南陵-石臼湖盆地等。
-END-
這些巨晶往往具有被熔蝕的渾圓外貌,并在普淚輝石及石榴石巨晶上常發育有厚零點幾毫米至幾毫米的反應邊。
這說明新生代玄武巖巖漿的發生與低速層頂面位置直接相關,巖漿庫是由低速層內少量的局部熔漿向頂部分凝集中而形成。
位于通常的巖漿型二輝巖包體的富稀土區,所以它很可能是從玄武巖中高壓液相分離而成,因為很難想象上地幔部分熔化的殘余相會有如此高的稀土豐度。
黑色單斜輝石巨晶的各主元素氧化物的變化范圍不大,而其端員組分卻有較大的變化。這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堿性玄武質巖石的輝石巨晶成分(周新民等,1982)很相類似。
輝石巖類包體中的單斜輝石投影點則有兩種情況,屬綠色型的投影點位于橄欖巖類包體密集區內的上部,其AI:Ch為5.7-7.2g6、Cs/(Ca+Mg)值變化于0.42-0.51之間,而屬黑色型的投影點則位于橄欖巖類包體投影點密集區的右上方,其AIach為6.8-8.6gG、Ca/(Ca+Mg)值為0.5-0.58。
寬甸黃椅山由火山噴發順序所推定的原生玄武巖巖漿形成的序列,可能反映了一個較強的上升的地幔熱柱(Pl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