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6-03 10:03:27
作者:世邦機器
漸新世晚期,揚子斷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裂隙消亡,轉化為曉第三紀和第四紀調整體拗陷。在北西-南東向新的拉張應力作用下,沿基底斷裂又形成一系列的盆地,其發生和演化過程中伴隨多次玄武巖的噴發。第四紀以來,在總體隆起的背景上發育一些小型裂隙盆地,同時伴有玄武巖噴溢活動。郯廬斷裂帶在整個新生代時期受到多次擠壓和拉張,重新活動,在其東西兩側伴生著北西向斷裂帶或破碎帶,而導致玄武巖多次噴溢。
玄武巖的時空分布揚子斷塊區東段的地殼結構,具有以斷裂運動為特征的塊斷構造性質,尤其是中、新生代以來,地殼被許多規模、性質、時代不同的斷裂切割成大小各異,軟硬不同的鑲嵌塊體。塊體之間的結合地帶,常為基底斷裂或深大斷裂所占協由于塊體闖的長期差異運動,引起了塊體間和塊體內斷裂的垂直或水平的相對差異運動。這些運動制約著新生代裂隙盆地的展布和火山活動。
區域主干斷裂方向呈北東或北北東向,并以郯廬斷裂帶(巖石圈斷裂),長江破碎帶、茅lU斷裂帶和廣德至屯屢大斷裂為代表。它們的性質,在不同的地質時期表現亦不同,但均為超殼層斷裂或基底斷裂,是火山巖噴溢的主要通道。另一組北西向斷裂,晚第三紀以來廾始發育,多屬張性斷裂,并切割了其它方向的斷裂。
在玄武巖破碎, 玄武巖生產線中火山巖的噴溢和分布常與北西向斷裂密切相關。如施官集斷裂帶就控制著嘉山至六合一帶玄武巖的分布。因此,認為北東或北北東和北西向兩組斷裂對玄武巖空間分布起到了制約作用,即表現為玄武巖集中分布于兩組斷裂交匯處,斷裂帶內及其附近,裂隙盆地的邊緣等部位。
-END-
黑晶石二輝巖在區內僅發現于漢諾壩地區,而且,其中的斜萬輝石除相對含更高的GaO、Wo及Ca/(Mg+Ca)值外,基本上與綠色型二輝巖中的斜方輝石成分特征相似。這可能反映出它的形成溫度要高。
礦物無明顯定向伸長,顯示塊狀構造。一般認為粗粒結構是一個地區內結構類型中較早形成的,是地幔橄欖巖的原始結構類型,其它的結構類型都是疊加在此類型之上的變形―重結晶作用的結果。
斜方輝石具扭折帶,且話憬鲇2―3個單體,單體間非常大發散窿為14°,扭折帶邊界面為(001),可能的滑動方向為[001),曾測出部分滑動面為(110)。
就世界范圍來說,橄欖巖包體為均一的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高的Mg/(Mg+Pc)值,以及變質和變形結構,表明它們是來自上地幔的標本,對此已無疑議,但對橄欖巖包體的成因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對于標準分子來說,自東向西顯示了降低的趨勢,它們是巖漿中總堿(KaO+Na,O)含量的反映,這個變異趨勢是與這樣一種傳統觀點相違背的
在寬甸還含有15g6左右的石榴石,已蝕變為黃褐色纖維狀礦物的集合體,但仍為等軸狀,構成石榴石假象;也有一些呈斷續相連的顆粒,似為轉變輝石后的殘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