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5-22 10:16:42
作者:世邦機器
在在鐵尾礦加工,鐵尾礦處理生產線中煅燒過程中,碳酸鹽顆粒經歷了一個分解過程。在分解過程中,CaCO,顆粒的口首先受熱,在達到分解溫度后進行分解,同時排出二氧化碳。隨著反應的深入,表層物質變為CaO,分解反應逐步向顆粒內部推進。顆粒內部的分解反應可分為下列五個過程:
1)熱氣流傳遞到顆粒表面;
2)熱量由表面向內部分界面傳遞;
3)分解處的碳酸鈣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分解反應,并放出CO:;4)CO:氣體穿過CaO聚集層向碳酸鈣層擴散;
5)表面分解產生的CO:向周圍介質擴散。
(3)固相反應:在生料煅燒過程中,碳酸鹽分解的成分與黏土分解的成分通過質點的相互擴散而進行的反應成為固相反應。
相的形成與熟料的燒結:在水泥熟料礦物組成中,硅酸二鈣,硅酸三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礦物組成。但是要通過固相反應形成硅酸二鈣,硅酸三鈣,所需要的溫度需要高達1600攝氏度。不僅條件較難達到,而且對能源來說將是極大的浪費,所以需要降低C,S形成的溫度,從而使熟料中在較低溫度條件下出現液相。通過加入礦化劑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待燒至部分熔融時,熟料逐漸由疏松狀態轉變為色澤灰黑,結構致密的熟料,并伴隨著體積收縮。此時,硅酸二鈣,硅酸三鈣與游離CaO逐漸溶解于液相中,相互反應形成硅酸鹽水泥熟料的主要礦物--硅酸三鈣。
熟料的冷卻:熟料的冷卻對熟料的相結構也有較大的影響??焖倮鋮s可使高溫下形成的液相來不及結晶而成玻璃相,同時也使熟料各礦物晶體的尺寸來不及長大而形成細小的顆粒狀態,并且由于急冷在熟料粒子內部形成較大的結晶應力,使其形成較多的微細裂縫。
-END-
本書利用鐵尾礦原料,根據噴射混凝土的配制原理,對高摻量鐵尾礦的綜合利用進行了試驗研究。結合大摻量利用鐵尾礦的理念,分別進行了鐵尾礦加工尾礦摻量為20%、40%、60%、80%、100%比例的配比試驗,并進行了多批次的實驗室試驗得到了滿足工程需要的配比。
隨著選礦技術和鐵礦石資源價值的提高,尾礦中的二次鐵礦資源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受到采掘企業的重視。從目前的鐵尾礦再選工藝看,可分為磁癬浮癬酸洗、絮凝等。
水泥裹石法是控制石子表面的含水量,將一定含水量的石子預先與水泥拌和。由于石子的吸附作用,石子被水泥顆粒所包裹,噴敷時,表面水-N3H,水的移動受到約束,從而顯著地減少泌水,阻止了骨料的沉降,回彈率大大降低,界面強度大大提高。
19世紀初期,開始形成比較完整的水泥生產工藝,即:人工配料--高溫煅燒--磨細。在這個工藝中煅燒溫度使物料達到了熔融狀態,即產生了燒結的程度。
在鐵尾礦利用,鐵尾礦加工燒制成的膠凝材料中,硅酸二鈣為主要礦物成分,其次為硅酸三鈣,再次為鐵鋁酸四鈣,鋁酸鈣含量較少。
骨料的形狀也會影響到砂漿的性能。鐵尾礦為鐵尾礦破碎機破碎而成,所以顆粒多呈三角形或矩形,棱角尖銳,表面粗糙,彼此之間的咬合度比天然砂高,在鐵尾礦加工中與水泥的粘結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