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5-30 11:36:41
作者:世邦機器
錳礦床的主要特征
區內晚泥盆世具工業價值的錳礦床或礦點明顯地沿“德保山字型前槐分布,西起龍邦、安寧一帶,向東南方向經壬莊延入靖西弧頂,經越南境內后走向轉向北東,拐回我國境內新興、下雷、湖潤一帶,又延至土湖、上映、巴荷等地,繼續分布在60余公里長的弧形帶上。其中以下雷、湖潤的礦層較為發育,礦床規模非常大。它們具有如下特征:
錳礦層的結構特征
按五指山組錳礦層、榴江組含錳層和融縣組含錳層敘述:
五指山組錳曠層
為較主要的工業錳礦層,其含礦層層次清楚,分層標志明顯,錳礦層穩定,含礦層的結構較簡單??梢韵吕椎V區為代表。
從以上兩個剖面可見如下特征:
(1)共有三層曠, 白下而上為工、Ⅱ、Ⅲ礦層。其中Ⅱ礦層較厚,在下雷南翼Ⅱ礦層厚3―4米,碳酸錳礦含錳理想為29.12%,較低15.23%,平均23.139%,氧化錳曠平均含錳34.09%,為較主要的工業礦層。在錳礦加工中錳礦石破碎是非常重要的一步。Ⅲ礦層較薄,晶位也稍遜色,在―F雷南翼一段厚1.5米,向其它方向漸變保 工礦層在南翼一段厚1.5―2米,較厚為2.92米,向其它方向變薄,如下雷北翼一般多在o.5米以廠,部分甚至尖滅。
(2)有兩個夾層,―1/為夾―, 上為夾二。夾一主要由硅質灰巖夾泥質灰巖、鈣質泥巖、硅質巖組成,厚度較大,變化11l較大,自o.6米至20余米不等。夾二主要為薄層狀錳質泥灰巖或錳質泥巖組成,巖石含錳較高,一般為8一159,6,部分氧化后可成錳礦。夾-二厚度較薄,多數在1米以內,一般為0.1―0,3米。區內多為0.1―0.2米,使Ⅱ礦和Ⅲ礦不易分開而合并。如下雷北翼、湖潤礦區等只分為兩層礦了。
(3)錳礦層與上下軋層為連續沉積關系。礦層直接頂板為一含錳石英質硅質巖(即下雷礦區的箔9分層)厚0.05一o.20米,區域上頂板穩定,常作為鉆探時的見礦標志層。直接底板為一層厚度不大(2―6米)的薄層狀硅質灰巖、泥質灰巖夾泥灰巖(即下雷礦區的第3分層)。共-F為含條帶狀、扁豆狀灰巖(即1;雷礦區的第2分層)。但在區域上3分層不明顯,不少地段見錳礦層直接覆于扁豆狀灰巖之上。
-END-
邊緣凹陷的基底為元古界打鼓石群及楊坡雜巖等,由一套變質的火山碎屑巖、變質凝灰巖、片巖、千枚巖、板巖、硬砂巖組成,總厚達17969―27872米。
這種含錳灰巖經長期風化作用改造,除蝦子塘、阿婆墳及河洞等局部低洼地方尚殘存有少量露頭外,均已氧化成為巧克力色、黑棕色松軟錳礦石,具泥質、土狀、粒狀結構
東平礦區位于廣西山字型構造弧西翼之西,為一軸向北東的復式向斜構造,西南及南部巖層受擠壓較厲害,拱起較高,向北東東傾伏,形似西南狹窄、閉合,東北方向開闊的簸箕形復式向斜和背斜。
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當演變到二疊紀時,空前廣泛的海侵,使整個貴州沉淪在上揚子海中。由于受古老的黔中隆起的影響,當時遵義附近形成了一近東西向的水-F隆起。
落礦又稱為崩礦,是將錳礦石從礦體上分離下來,并破碎成適于運搬的塊度;運搬是將錳礦石從落礦地點(工作面)運到階段運輸水平,這一工藝包括放礦、二次破碎和裝載;地壓管理是為了采礦而控制或利用地壓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井下炸藥庫的單個硐室儲存炸藥為2t,壁槽為0.4t,整個炸藥庫儲存炸藥量為3天的礦山正常炸藥需要量,儲存爆破器材為10天的正常需要量。